Event Summary

珠研院&高研院人文社科講座:“書寫當代中國城市的日常生活——小茶館裏的大問題”於9月15日在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成功舉辦。本次講座邀請到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座教授、高研院副院長王笛教授,王笛教授敘述了處在社會變遷中的茶館和民衆生活逐漸演變的城市歷史。是次講座由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藥物科學系教授、研究服務及知識轉移辦公室主任、珠研院副院長王春明教授主持。珠研院與高研院推出此次跨界合作,旨在跨越學院疆界,實現學術資源協同效應,促進人文與科技的對話,鼓勵結合人文社科與科學科技的跨界探索。席間,王笛教授與王春明教授探討了科技發展所引發的倫理、法律、社會、商業及其他人文問題。

打麻將的和喝茶的是否代表著空談誤國?成都的城市形象是否會因此封閉于只顧享樂、生活緩慢、缺乏進取精神的框架中?這成爲成都各界在2000年前後,把握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時的共同憂慮。今天,成都已然成爲新一綫城市的翹楚,麻將照樣打,茶照樣喝。但作爲公共空間的茶館,在社會變遷中卻並非一帆風順。

茶館于民國時期達到極盛,到上世紀60年代逐漸衰亡,改革開放後又迎來復蘇,這是公共生活受政治文化影響的體現。社會主義初期,國家掌控一切資源,改良茶館表演,沒有得到國家認可的文化,在這一時期逐漸消亡。王笛教授認爲,改革開放的成功原因并不在於集中力量辦大事,而是國家減少了對民衆日常的束縛和干預,讓社會生活更有活力。但商業化發展帶來的大拆大建亦令街頭巷尾的小茶館所賴以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少。對此,王笛教授表示,茶館是否能在地方文化衰退的時代趨勢下尋求生存與發展,只有時間能告訴我們答案。

講座期間,王笛教授分享了自己在完成《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過程中的心得,他表示歷史研究和寫作應當堅持嚴肅的學術研究和針對同行的學術對話。但面對現實,即廣大年輕讀者對歷史學家的著書越來越不感興趣的情況,學者可以考慮以文學的語言與形式進行歷史表達

疫情期間,教授閑來整理有關茶館的照片,注意到2019年夏,於成都彭鎮觀音閣老茶館拍攝的相片中的一位老人,並發現其“首次出鏡”早在2015年秋。教授感到這份鏡頭下的緣分,當即決定尋找這位老人。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學生在2020年冬,第一次來到這間老茶館,就找到了甘大爺。此後,教授又分別在2021年夏、2022年秋、2023年春前往這間平凡的老茶館。雖然沒有打過招呼,但每一次都能見到甘大爺。

八載光陰,六顧茶館,舊客常在。無論是疫情期間,清晨四點徘徊在老茶館附近,遲遲不肯離去的身影,還是送葬時到茶館買完茶敬予逝者的風俗習慣。皆在印證茶館已經成爲老人們除家以外的第二生活空間這一現實。王笛教授認爲,對未來的預期,沒有大事件,沒有歷史記載,從今天看到明天,從明天看到明年,歷史學家或許會因此減少寫作的對象,但只有人民的福祉、和平、安定才能構成歷史最宏大的敘事

本次講座吸引了逾千名綫上綫下來自校內以及校外不同領域和專業的老師和同學積極參與,并就茶館這一城市公共空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Photos 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