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8日,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高研院)與人文學院藝術與設計系成功合辦主題為“做藝術是在做什麼?”的藝術與學術系列講壇。主講人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著名藝術家徐冰教授。講座以徐冰教授的代表作品為例,深入探討了藝術的本質與功能,以及藝術與文明、社會的關係。本次講座由高研院院長、法學院講座教授於興中教授主持。活動伊始,人文學院藝術與設計系主任、講座教授李軍教授致開幕詞,對嘉賓及與會者表示熱烈歡迎,並對講座主題進行了簡要引介。
隨後,徐冰教授正式展開主題演講。他在講座中深入探討了“藝術是什麼?”這一問題,闡述了藝術的本質與功能。他指出,藝術不僅是對現實的反映,更是一種對自我和世界的持續反省與探索。對於人類而言,藝術創作是一個不斷尋求未知、突破界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創作不斷突破傳統的限制,並對既有的認知結構提出挑戰。徐教授強調,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藝術的邊界不再固定,而是隨著環境變遷和時代演進而不斷適應、變化和發展,這種特性正是藝術持續變革與發展的根本驅動力。
在分享個人作品時,徐冰教授介紹了《引力劇場》、《天書》、《鳳凰》、《蜻蜓之眼》等具有深遠意義的藝術作品,並詳細闡述了這些作品的設計理念。透過這些作品,徐冰教授延伸討論了藝術與文明的關係,涵蓋了古代文明的表現、環保議題及人工智慧等當前社會熱點。他指出,這些作品不僅是對人類文化的深刻反思,更是對當代社會發展與未來方向的思考,展示了藝術如何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持續推動對人類存在和社會議題的探索與表達。
隨後的問答環節中,與會者積極提問,就藝術創作的多維度性與其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本次講座吸引了現場近300名、線上近4500人次觀眾。參與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藝術在文明傳承與社會變遷中的作用,並引導他們思考藝術的時代價值與未來方向。同時,講座亦推動了對當代藝術理論與實踐的交流,為學術界與藝術界之間搭建了跨領域對話的平台,並進一步激發了參與者對藝術研究方法與實踐路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