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研院與法學院聯合舉辦的講座於2024年5月10日成功舉辦。此次講座主題為“Arbitration Across Human Faculties and Human Societies: A Three-Dimensional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由新南威爾士大學樊堃教授主講,高研院院長、法學院講座教授於興中教授則擔任主持人。
本次講座中,樊教授著重介紹了“仲裁”的研究背景及其重要性。她首先介紹了“仲裁”的由來和發展,提到了實踐層面和學術層面關於“仲裁”討論的熱點話題。傳統學者們對仲裁的討論總是圍繞著法律程式和制度層面,但樊教授認為考慮更廣泛的文化、社會、歷史層面也同樣重要。她指出,西方社會的法律傳統為仲裁提供了哲學基礎,使其發展成為一種基於共同的理性和客觀規則的解決方式。然而,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中國這樣的國家,很難在其歷史中找到“仲裁”這一概念的體現。隨後,樊教授介紹了一套更具包容性的理論框架,對中西方就“仲裁”的解讀做出了區分,西方講求理性,而中方更注重和諧。樊教授還討論了法律民事秩序和道德民事秩序的區別,談論了仲裁員在仲裁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並闡述了這套理論框架的實用價值。最後樊教授總結道,中國正積極參與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改革,調解與仲裁的結合也在世界範圍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仲裁的未來將是一個全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全球規範將擁抱地方傳統。
在討論環節,教授們針對“全球本土化是否屬於一種文化競爭”、“三維認識論框架的真正用例及對中國仲裁機制的影響”等問題展開了討論。樊教授認為,仲裁是屬於當事人的仲裁,仲裁過程中應當將用戶期望納入考慮。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仲裁員們的加入,使得對於一些分歧的包容性正在發生。於教授則用曾經看到過的一張照片,對現如今中國的法律現狀做出了解讀,有封建元素,也有現代、後現代元素,歸根結底是一種融合。樊教授也表示認同,在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仲裁也反映了一些中國傳統。
本次講座吸引了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背景的學生和教研人員,現場反響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