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5T09:44:28+08:002024-04-05|最新消息|

活動摘要

由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高研院)和澳門大學圖書館聯合舉辦之博雅新書發布會於3月27日在大學展館成功舉辦。本次發布會邀請來自傳播系教授、IAS高級研究員——劉世鼎為其新作《Affective Spac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and Emotion of China》進行主題為“作為方法的情感空間”的分享,同時亦邀請高研院學術項目與刊物主任、歷史系特聘教授——林少陽擔任主持人,高研院副院長、歷史系講座教授——王笛擔任與談人。

發布會伊始,劉世鼎教授就新書內容和創作背景進行介紹,分享了情感和情緒如何為理解中國的主體性、社會和政治創造新的途徑,以及為什麽情感和情緒與政治息息相關。他指出,“情感空間”並不是經驗上的單一空間,而是分散於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社會領域中,包容了一系列廣泛感受到的、共同分享的情感。“情感空間”超越了物理邊界,是無形且動態變化的,也是連接主體和客體、私人和公共、自我和他者的中介。同時,他也提出了五種情感空間類型,本次分享則著重介紹了“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情感空間”這一類型。他就社交媒體與情感如何交織,社交媒體的爭論和紀念如何創造情感空間展開論述,引出“欲望個體表達”的概念,強調人們用公眾事件去重新詮釋他們的生活和身份,共同創造對公共事件的解釋,從而挑戰宏大敘事。劉教授總結道,“社交媒體讓宏大敘事不能捕捉的感覺結構得以顯現”。

隨後,王笛教授從歷史學家的角度出發,對宏大敘述和微小情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社交媒體讓大家有機會表達自身感受和批判,形成公眾意見,或多或少地影響國家的一些政策製定。然而社交媒體展現的公眾意見也是精挑細選過的,這可能會誤導一些讀者和政策製定者。他提出,我們要分辨信息的真假,以及如何去阻止這些誤導產生。而劉教授也針對這一問題做出了解答,他表示從情緒空間的角度出發,並不是要追求“真實性”的驗證,而是要去尋找感覺結構,去捕捉微小情感。

在觀眾討論環節,大家就研究者如何客觀處理研究過程中產生的情緒和情感進行討論。史唯教授指出,研究者是觀察者,難以做到和研究資料完全割裂,因此很難界定客觀與否,做研究更像是提供對現象的觀察的方式。另外,大家還對微小情緒的解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不同領域和學科的聽眾,現場反響熱烈。

照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