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T16:36:53+08:002025-04-29|學術活動, 其他活動, 活動, 最新消息|

4月28日,由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IAS)和人文學院(FAH)哲學與宗教學系聯合舉辦的“澳大哲學名師系列講堂第七講”於圖書館演講廳成功舉行。此次講座主題為“原象:對抽象、想象和象徵問題的關聯考察”,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少明教授主講,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哲學與宗教學系陳立勝教授和張穎教授擔任與談人,高研院院長、法學院講座教授於興中教授擔任主持人。

陳少明教授以“原象”為核心,探討其作為抽象與具象橋梁的哲學意義。他指出,“原象”是人類認知的起點,如中國哲學中“氣”與“象”的概念,通過具體物象(如“大象”)抽象到哲學範疇,貫穿文字、藝術、貨幣等文明符號的演變。例如,象形符號通過簡化成為抽象文字,貨幣從實物到數字交易的抽象化,均體現人類通過抽象思維簡化複雜事物的能力。

張穎教授從藝術與哲學的視角切入,強調抽象與具象的辯證關係。她以“白馬非馬”為例,指出抽象概念(如“馬”)與具體事物(如“白馬”)的互動性,並引用西方抽象表現主義藝術與絕對音樂的例子,說明抽象藝術雖不依賴具體物象,卻能激發觀眾想象。她指出,抽象並非剝離具象,而是通過符號與形式傳遞深層意義。

陳立勝教授對比了中西哲學,指出中國哲學(如道家“混沌”思想)反對過度抽象,提倡具象與抽象的平衡。他以茶道、戲曲等文化實踐為例,闡釋感官抽象如何傳遞哲學意涵,如茶道通過味覺體驗體現“道”的具象化表達。

現場聽衆圍繞“原象”在當代社會所面臨的挑戰展開深入討論。陳少明教授指出,面對觀念藝術等“無物之象”的新趨勢,人類須適應抽象思維的深化,以應對現代文化形態的轉變;陳立勝教授則呼籲從中國哲學中汲取智慧,以避免符號異化對人文精神的侵蝕。

本次活動通過哲學、藝術與文化的多維對話,深化了對抽象與具象關係的理解,闡明了抽象思維在文明演進中的核心作用,為跨學科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