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T15:57:55+08:002024-08-05|News, IAS Conference, News and updates|

2024年6月26至27日,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IAS)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合辦了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研討會“廟宇、貿易與城市”。來自澳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暨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的學者齊聚澳門大學崇文樓,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多重視角的學術討論。

會議首先由澳大高研院院長於興中教授致辭。他介紹了澳大高研院“協調校內文理、立足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促進澳門與國際交流”之創建目的。緊接著陳述會議的學術意識,粵港澳大灣區曾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現在的自由貿易區和中國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同時,這裡還保留了許多歷史悠久的廟宇。 “廟宇、貿易與城市”這一會議主題能夠提供多維度理解粵港澳大灣區的視角:首先,作為宗教場所的廟宇是個人靈性發展的制度化成果,它關乎到每一個人;其次,廟宇與寺院和教堂不同,寺院和教堂是制度化宗教的活動場所,而廟宇是民間信仰的活動場所,過往有關寺院和教會經濟研究的成果豐富,但關於廟宇經濟與廟宇文化的研究尚且不足;更重要的是,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網絡區塊鏈飛速發展的當下,廟宇研究能夠平衡極端理性主義發展所導致的危機。此次會議的發起人,澳大高研院及歷史系教授林少陽提到港澳學界的研究一直以來存在複雜的壁壘,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加深粵港澳大灣區學者之間的交流,突破過往的壁壘,開啟新的學術局面。

在此次會議上,廟宇背後的社會文化現象被許多學者關注,宗族關係、地區經濟、城市擴張、文藝活動如何依託這一場所興起和發展,得到了不同視角的討論。廟宇凝聚了個人靈性與地方性,由此形成的社會關係在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中一直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故而城市化與全球化都與傳統地方性無法分割。這一場由廟宇出發經東亞區域到全球化的學術專題研討,不僅由點及面地豐富了對於宗教、殖民和全球史討論,也重新提起個人靈性與地方性參與全球化的歷史事實。